“《中國制造2025》發布實施兩年來,頂層設計已基本完成。形成了以《中國制造2025》為引領,11個專項規劃為骨干,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、工業‘四基’發展目錄等綠皮書為補充的政策體系。”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說。
《中國制造2025》提出的五大工程已率先啟動。目前,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已掛牌成立,增材制造、工業機器人中心進入創建階段;開展了226個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試驗驗證和新模式應用項目,遴選了109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;安排工業強基工程47個方向61個項目;推進了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建設、綠色產品評價、綠色工廠試點等工作;實施了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、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包,以及軌道交通裝備、新能源汽車等關鍵技術產業化項目。
“當前,重大標志性項目正加快推進。”羅文介紹說,2016年遴選了4G演進系統、柔性復合機器人及關鍵零部件等15個項目,集中政策資源加快實現工程化和產業化。目前,部分重大標志性項目完成情況良好,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。
此外,工信部批復了寧波等12個城市和蘇南五市、珠江西岸、長株潭等3個城市群為“中國制造2025”試點示范城市(群)。通過《中國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》確定支持地方發展的重點產業,引導地方特色發展和差異化發展。開展裝備制造業質量品牌提升專項行動、消費品工業“三品”專項行動和工業企業品牌培育試點示范,加快推動質量和品牌服務平臺建設。
羅文指出,繼續推進《中國制造2025》要優先發展兩個核心基礎產業,即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新材料產業。其中,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要重點突出軟件、集成電路、新型顯示、云計算、大數據、虛擬顯示、綠色計算、人工智能與智能硬件等戰略性、先導性產業,突破核心通用芯片設計與制造瓶頸,推動5G研發與產業化發展。新材料產業要著力突破一批重點應用領域急需的先進鋼鐵材料、石化材料等先進基礎材料,攻克一批高端裝備用特種合金、高性能纖維等關鍵戰略材料,加強超導材料、納米材料、石墨烯等戰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。
當前,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端裝備、核心芯片、控制系統、關鍵材料等大多依賴進口,距自主可控有較大差距。“要用好三個手段,即穩定工業投資、擴大信息消費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。”羅文分析說,要圍繞重點領域,制定重點產業技術改造投資指南,建立完善重大項目庫,形成接續不斷、滾動實施的項目儲備機制和良性循環,來穩定工業投資。同時,加快全光網城市建設,推進網絡提速降費,積極推動智能家庭、智能汽車等新型終端研發和應用,從而擴大信息消費。
“核心技術花錢買不來。近期,一些中國企業收購兼并外資企業屬于市場行為,是企業的自主選擇。”辛國斌強調,高科技產業投入高、風險大、不確定性強,政府給予一定的引導和扶持是各國通行做法。